咨询热线:0731-85839368

如何区分:隐名股东、名义股东、股权代持?

 二维码 205
作者:中博咨询集团

隐名股东、名义股东、股权代持的内涵

1、隐名股东

隐名股东也叫实际投资人,是指依据书面或口头协议委托他人代其持有股权者。

我国的《公司法解释三》使用的是"实际出资人"的称呼,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名义股东"或"显名股东"。

隐名股东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中记载的出资人或股东是别人的姓名。

2、冒名股东

冒名股东又被称为影子股东,不实际出资。也就是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将委托人的资金定向投资于某公司,受托人因持有某公司的股份而取得的收益,归属于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

3、干股

干股又称红股、技术股、贡献股,是股东没有投入资本、没有参与经营、没有分担风险,却分享利润的特殊资本。干股的本质属性在于它是不缴纳出资而享有的公司股份或资本额。

4、股份代持

股份代持是指实际出资人或股份认缴人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或股份认缴人成为工商登记的名义股东;并由该他人根据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一种持股方式。以下"隐名股东"、"匿名股东"统一采用"实际出资人"的表述。

股份代持的原因

1、公司法、证券法及其他法律限制了部分主体成为公司股东的资格。

如我国有关政策、法律禁止党政机关法人、公务员等自然人成为公司股东。

2、为了规避经营中的关联交易,找别人代持股份。

3、部分主体因公司法以及其他法律对投资领域、投资比例和相关审批程序的限制而不能成为公司股东。

4、有的公司对股东身份有特别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人也想成为股东,就私下出资请别人代持股份。

股权代持的法律性质及效力

虽然我国《公司法》对股权代持未作规定,但最高法院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中就股权代持中涉及的权利义务纠纷做出了规定。

1、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合同关系。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4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

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认定合同有效。

前款规定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通过以上规定不难看出,实际出资人和名义股东之间是典型的合同关系,该合同的效力应当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确定,而不是由公司法来调整。

2、实际出资人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

(1)实际出资人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由于形式要件的缺失,实际出资人虽然符合成为股东的实质要件,但其并不能当然获得法律认可的股东地位,即使实际出资人不是法律规定的受到限制的主体。其与公司形式上没有任何关系,相互之间既不享有权利也不承担义务。这是由有限公司的人合性和股份公司的公众性决定的,实际出资人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在不能满足过半数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实际出资人不能取得股东地位,但可以根据合同关系向名义股东主张相关权益。只要不影响有限公司的人合性的情形,一般应视为"同意";比如实际出资人实际参与公司管理,公司其他股东知道实际出资人的存在,也没有提出异议;就应当视为其他股东"同意"实际出资人为公司股东,此时实际出资人主张"显名",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

对于股份公司来说,实际出资人要求"显名"的主张能否得到支持呢?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没有做出规定。有观点认为,实际出资人要求"显名"的主张不应得到支持。因为股份公司具有开放性和公众性,公司信息披露要具有真实性。否则会影响外部第三人对公司经营状况、股票交易的判断,可能扰乱公开市场的交易秩序,损害公众利益。尤其是对于对上市公司而言,法律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和更加严格的披露义务。控股股东以及实际控制人的诚信和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股市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和千百万股民的切身利益。

(2)名义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由于名义股东的姓名或名称被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当中,备成为股东的形式要件,但其由于没有向公司履行出资(或认缴出资)义务,缺乏实质要件。

根据《公司法》第32条第2款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据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即名义股东一般直接推定为公司股东,取得股东身份地位;但上面提到的实际出资人因事实参与公司管理被视为股东的情况除外。名义股东从公司获得相关权益承担相关责任后再最终根据代持股协议的法律效力与实际出资人清理结算。

(3)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分别与公司外部第三人之间的关系

实际出资人不直接与公司外部第三人发生关系。名义股东与公司外部第三人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商事外观主义原则,维护交易的安全。《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1款规定: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处理。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6条第1款规定:公司债权人以登记于公司登记机关的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为由;请求其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股东以其仅为名义股东而非实际出资人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通过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约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3、股权代持问题的基本处理原则

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代持协议是内部法律关系,可以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效力,但不能约束公司。

股东与公司之间可以根据股东的记载相互确定身份、主张权力义务。

在股东与公司外部第三人之间的关系上,应坚持商事外观主义原则,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的相关权益。

在此说明以下几点:

(1)当纠纷涉及内部关系时,股权代持问题首先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尽可能尊重行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

(2)隐名出资涉及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一般为股权确认纠纷,此类纠纷可根据构成股东身份的实质要件、形式要件等综合判断。

(详见《无讼阅读》2016年5月27日刊登《完整梳理:股东资格确认纠纷适用规则》)

(3)涉及股东与公司外部第三人之间的关系时,应坚持商事外观主义原则,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的相关权益。

(4)特别强调一点,股权代持不能以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为目的。

股权代持相关问题裁判规则

1、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

2、双方当事人就公司法人股转让签订协议,协议中确定了转让对价以及所有权的转移的,不属于股权的代持或挂靠。

3、作为实际投资人的外商投资企业请求确认股东资格应以合法的投资行为为前提,否则,不予支持。

4、对于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委托收购股权且代持关系还是借款关系均无直接书面证据的,法院将根据民事证据优势证据原则综合各方面证据予以判断。

5、就目标公司股权存在双重代持法律关系的,隐名股东的"隐名股东"要求显名的,经过其名义股东及名义股东同意的,法院予以支持。

6、名义股东的债权人对代持的股权申请强制执行,隐名股东以其为代持股权的实际权利人为执行异议,要求停止执行的,法院不予支持。对于规则6,也有不同的认识,认为《公司法》第33条第3款中的"第三人"应当根据商事外观原则认定为"善意第三人",因此第6个规则中的案例执行异议应当成立。


咨询产品
中博研究院
集团业务
——————————————————————————————————————————————————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科技园99号 联系电话:0731-85839368 联系邮箱:15399937168@189.cn
手机号码:15399927168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30-18:00
周日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客服热线:15399927168
邮箱:1552294127@qq.com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